撰文 / 王吉苹(厦门市地理学会 厦门理工学院) 白曼利(厦门理工学院)
厦门有这样一颗闪耀的明珠——筼筜湖,它处于城市中央,和高楼大厦做邻居。可随着高楼大厦越来越多,湖里的水却开始浑浊起来,还散发着难闻的气味……
怎样才能让筼筜湖恢复曾经的纯净与美丽?请看科技赋能的水环境治理技术是如何“对症下药”,解锁厦门绿水青山的生态密码。
城市明珠伤痕累累
筼筜湖位于厦门本岛西部,是天然形成的港湾,曾被称为“筼筜港”。1980年,厦门经济特区设立,围绕筼筜港造田,筼筜港就成了“筼筜湖”。筼筜湖水域开阔,海产丰富,曾遍植筼筜竹。夜幕降临时,湖面上闪耀着渔船上的渔火,正是老厦门八景之一的“筼筜渔火”。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湖100多家企事业单位以及周边居民生产生活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未经处理直接流入湖中。
就这样,美丽的筼筜湖成了厦门人口中“垃圾成堆、臭气熏天的臭水沟”,整个环湖生态系统被摧毁。
科学治理精准有效
有很长一段时间,筼筜湖治理工作收效甚微。1988 年,厦门市政府启动了“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的环湖治理工作,就像中医把脉一样,“对病下药”:先切断筼筜湖的“病源”——陆续搬迁和关闭了湖区周边大量污染企业;再消除“病灶”——在一期综合治理中清除掉了320万立方米的淤泥;接着“用药”——建设约9.6公里长的污水截流管道和污水压力管等配套设施,分阶段完成对湖区周边36条排洪沟、27个大型排洪沟口以及数十个雨水口的全面截污工作;2018年,筼筜水质净化厂完成了日处理水量30万吨的提标改造工作。
为了改善筼筜湖的水动力条件,厦门市建立了筼筜湖区的水动力改善系统,包括“外循环”“内循环”和局部“微循环”,旨在调整筼筜湖的“气色”。“外循环”能够实现每天约130 万立方米的纳排潮海水(最高可达约190万立方米/日),“内循环”系统则每天向上游输送约18万立方米的海水,局部“微循环”水体的交换量能达到每天7000立方米。
展开全文
除此以外,还大规模引种了秋茄树、白骨壤等耐污红树,既保护堤岸,又能吸收多余的氮磷,还净化了水质,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彻底解决了筼筜湖周边土壤高度盐碱化和污染问题。现在,筼筜湖已是厦门闹市区的“城市绿肺”。
重启生命交响曲
恢复了纯净与美丽的筼筜湖,吸引来大批鸟类在此栖息、繁衍及越冬,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鹭科鸟类繁殖地,也是我国少有的城市核心地带自然保护区。鱼类从治理时仅有1种存活到现在大约有63种,虾蟹由完全灭绝到现在累计有23种,浮游动植物、底栖生物现在共计有210种。在筼筜湖,可以经常见到“人来鸟不惊”的画面。
2020年,厦门市筼筜湖生态修复项目入选由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发布的《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2025年,筼筜湖生态治理实践再现“高光时刻”——筼筜湖生态恢复案例亮相大阪世博会。此前,该案例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生物学》教材,并成为2024年全国高考生物学新课标试卷中的典型例题。
潮汐之间谱写未来诗篇
有了新科技赋能,筼筜湖里的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天上的无人机按时巡查红树林长势,大数据模型可以预测鱼群的迁徙路线,通过AR眼镜能看到每只鸟的科普标签,还能通过GPS技术精准定位它们的位置。
现在,大家漫步湖边,微风拂来,湖水波光粼粼,白鹭翩跹,更引来不少孩子们到此研学,给筼筜湖“体检”,看看水质有没有变得更好。
尽管筼筜湖的水质已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气候变暖引发的藻类增殖、微塑料渗透等问题仍摆在眼前。厦门筼筜湖生态治理提醒我们:要敬畏生命、尊重自然规律,治理绝非终点。人与自然的对话,从未间断。
(责任编辑 / 关鹿鹿 美术编辑 / 周游)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