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俑
所谓俑,是以陶、木、青铜等材料制作的小型人像,目的在于代替活人随葬。俑大约是从春秋战国时代才开始出现,它的前身是殉葬的活人。人殉极其残酷,在商和西周非常盛行,大量的活奴隶和活士兵被用作殉葬,比如安阳殷墟武官村大墓中排列着152具人骨,就是墓主生前的武士和奴隶。随着春秋战国时代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兴起,用奴隶作为人殉的习俗也被迫改变,从而出现以茅草等扎束成人形来代替真人殉葬。这可能就是最早的俑,当时称“刍灵”。以后,这种以人形模拟物随葬的方法日益普遍,并开始用泥、陶、木来制作模拟人形,这就是俑。
文物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俑系陪葬的偶人,由木、石、陶、铜等不同材料制成。《孟子.梁惠王》:“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赵岐注:“俑,偶人也,用之送死”。郑玄释为“与生人相对偶,有似于人”。[详细]
正解与歪解:丝绸之路上的呆萌男俑
陶俑在古代雕塑艺术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烧制陶俑。2014年,大型文物展览“丝绸之路”在国家博物馆开展,这是目前有关丝绸之路的数量最多、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展览,汇集了中国1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44家文博单位的490件文物珍品。在展出的众多文物当中,造型各异、面部表情生动活泼的各色陶俑萌翻了参观的观众。下面小编就为您盘点盘点那些呆萌男立俑,里面还有胡人版的“大师兄”和“二师兄”。[详细]
丝路天王俑:驱邪镇墓 俑中神祗
中国古人相信灵魂不死,到冥间还会过同现实一样的生活,所以常在墓中放置各种各样的随葬品供死者使用。同时他们也认为在阴间鬼怪横行,对死者构成威胁。为了驱邪避崇,震慑鬼怪,保护死者的灵魂不受侵犯,另一方面也为了达到恐吓盗墓者的目的,古人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在墓中放置镇墓俑。镇墓俑包括镇墓兽、武士俑和天王俑。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就逐步被汉化,天王也不例外。墓葬中的天王俑的形象已失去了在古印度佛教中护法神的姿容……[详细]
汉代那些“窈窕淑女”俑
在汉代,社会对女性的审美观是面容姣好,唇红齿白,身材方面讲究体态轻盈,弱骨丰肌。汉代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对女性之美多有描述,如《孔雀东南飞》中有“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目前所见出土的大量汉代女性陶俑、木俑及画像砖石中的形象,无论是长袖曼舞的女子,还是吹竽抚琴的伎乐,大多为细腰袅袅,轻盈欲飞,即所谓的“窈窕淑女”,汉代美女赵飞燕就是由于体态轻盈、腰肢纤细而深得汉成帝宠爱。[详细]
丝绸“女神”:文物女俑
女俑因其优美的形体与服饰给人以美的享受,尤其是汉唐时代,女俑作为一种文物符号深刻地表现了所处时代的精神风貌。这些丝绸之路上的“女神”,曲眉丰肌,侬丽多态,多着胡装,是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胡汉融合的体现。唐朝宽容开放,妇女可以抛头露面到市街游玩,还可以参加打球、射猎等活动。女俑有的身着女装,妩媚婀娜;有的身着胡服或男装,英姿飒爽,展现了唐代女子开朗自信的精神风貌。[详细]
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仕女俑鉴赏
说到俑的发展,汉代可以说是第一个发展时期,隋唐则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高潮。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三堡乡、二堡乡。该墓葬群出土了大量隋唐时期的彩绘泥俑和木俑,其中有倾国倾城的仕女俑、桃花玉面的舞伎俑、神态猥琐的宦官俑、精神抖擞的武士俑、姿态超群的杂技俑、神态各异的胡人俑及正气凛然的天王俑和镇墓兽,无一不是俑中精品。这些俑多为彩绘泥俑和木俑,绝少有陶俑,且制作材料和方法有地域性。[详细]
丝路胡俑外来风
有唐一代,客居在帝都长安城的胡人保持在十万人以上,约占都城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大量胡人的加入更加丰富了唐文化的内涵,丝绸之路沿线唐墓出土的形态各异的胡人俑生动地再现了胡人来华追梦的盛况。[详细]
丝路上胡人着装喜混搭
吐鲁番在唐朝时称之为西州,很久以来就是多民族地区,在隋唐时期,这里生活的居民除了突厥、粟特、吐蕃、回鹘等民族之外,还生活着大批汉族居民。从考古出土的俑来看,当时人们混搭着装很普遍。[详细]
大唐官方制造的胡人俑
敦煌是丝绸之路的重镇,胡人俑等随葬品,表明了丝路文化的深远影响。敦煌县令墓出土的胡人俑相对较多,一些陶俑造型在当地的唐墓中也很少见,它们和陕西关中地区不同,更多地继承了洛阳一带隋唐墓的特点。[详细]
丰富多彩的胡人俑
唐代的胡人俑,骑驼牵马的,通常是商人;正在吹拉弹唱的,是“胡乐”俑;跨在马背上“弯弓射大雕”的,这是“家兵”;更多的作谦卑恭顺的模样,这是侍卫,看门、保安都可以,胡人身高马大……[详细]
细说唐代三彩俑
在唐三彩众多的器物中,最为突出的是俑类。艺人们通过对社会现实生活中人物、动物形象的认真观察,经过提炼和加工,将不同人物、不同身份的形象,塑造得准确生动、生气勃勃。[详细]
洛阳唐三彩俑
三彩俑一般为盛唐的产品,洛阳是唐三彩的最早发现地,洛阳出土唐三彩胎质洁白坚硬、造型生动优美、釉色艳丽多姿,成为洛阳历代文物中最绚烂的篇章。洛阳出土的唐三彩是精品的代表。[详细]
盛唐三彩人物俑特点
唐三彩人物俑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神形兼备,由于主要是用写实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因此人物表情细腻而传神,通过这些三彩俑可以反映出唐朝社会风俗、服饰遗迹等方面的情况。[详细]
生动的宋三彩陶俑
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宋三彩陶俑作冥器?这跟宋代的社会变迁和丧葬习俗的演化是密不可分的。宋代多战事,尤其是南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南迁,使长江流域以南发生很大变化。[详细]
唐三彩俑之后的陶俑
陶俑在古代雕塑艺术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烧制陶俑。虽然明清时代陪葬俑日渐式微,但明代陶俑依旧可以称为继秦俑、汉、唐三彩俑之后陶俑历史上最后一个高峰。[详细]
马背上的“跑团”:丝绸之路上的骑马俑
骑马出游和狩猎是唐代上层阶级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狩猎活动和骑马出游也成了唐代绘画、雕塑、诗歌等艺术的创作题材。骑马狩猎俑和出行俑便是在这种背景下的产物。威武的胡人和矫健的胡马是唐代诗歌、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中常见的题材,反映了长安作为国际大都会的开放与繁荣。在骑马或骑驼俑中,男性胡人俑比较常见。在这些骑马出游和狩猎活动中,甚至还有女性形象的出现,由此可见,唐朝是一个宽容开放的朝代,妇女可不仅以抛头露面到市街游玩,还可以参加打球、射猎等活动。妇女骑马在唐代绘画、雕塑和文学中都有生动的表现,且常着胡服,唐代上层妇女着胡服骑马出游是一种社会风气。[详细]
马背上的“乐团”:丝绸之路上的骑马乐俑
唐代社会爱好音乐之风甚盛。而在丝绸之路上,由于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原音乐也也与其他地域有了更深的交融,其中,骑在马上的骑吹就是受到北方少数民族鼓吹的影响而盛行的“马上乐”。这些乐俑姿态各异,手持的乐器可以辨知的有排箫、竖笛、横笛、筚篥,接近于鼓吹乐中的大横吹乐器。唐代鼓吹多数是骑在马上的骑吹,这种演奏方式是受到北方少数民族鼓吹的影响。唐朝贵族墓中随葬的明器,注重表现外出活动,常见仪仗俑原群,是唐代贵族现实生活中出行仪仗队伍的模写,“马上乐”比较隆盛。骑马乐俑一般有击鼓俑、拍击乐器俑及吹奏乐器俑数种,有时还包括少量歌唱俑。[详细]
丝绸之路上的骑驼俑
中世纪的中国具有超强的综合国力和丰富的物产,吸引了无数胡商千里迢迢来到中原。“沙漠之舟” 骆驼,以其默默无声的千年负载,成为“丝绸之路”当之无愧的象征。胡商以这种特殊的运载工具,背负宝石、香料、玛瑙而来,又满载丝绸、瓷器、茶叶而归,异域的礼俗、宗教和文化也随之纷至沓来,胡风礼俗、胡乐歌舞成为盛极一时的长安风尚。他们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作出了特殊贡献,并播下了友谊火种。唐代强盛,于西域各地置都护府,使汉代开拓的“丝绸之路”重新畅通。骑驼陶俑塑造了盛唐时西域康国人东来中夏的情景,表现了他们在我国经商之暇,戏猴、骑驼漫游情趣。[详细]
丝路精灵:神怪俑
逝去的人,如何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平静和安宁?如果有妖魔鬼怪或盗墓者侵扰,如何驱散或吓走他们?针对这些问题,古代中国曾出现了一种造型独特的墓葬器物——镇墓兽俑。[详细]
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跑男”
在追着《奔跑吧兄弟》节目的过程中,中国文物网小编灵机一动,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也有“跑男”的踪迹,他们曾风靡中外,他们是那个时代的见证者。这些“跑男”就是骑马俑和骑驼俑。[详细]
千百年来,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中外的文化交流,也留下了丰富的文物遗存,其中就有各类材质和型态各异的文物俑。有端庄大气的贵族女俑,倾国倾城的仕女俑,桃花玉面的舞伎俑,神态猥琐的宦官俑,文质彬彬的文士俑,精神抖擞的武士俑,姿态超群的杂技俑,神态各异的胡人俑,正气凛然的天王俑和镇墓兽,任劳任怨的骏马和骆驼俑……它们是丝绸之路上的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