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型黑边中,影片出现多余外框。
各式各样的宽高比造成了电影制作人和消费者额外的困扰,并且在电视广播的服务之间造成混淆。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部影片播出时比例被改变,改变的方法可能是剪裁画面、加黑边、和拉伸画面等等。
从 16:9 拉伸到 4:3 的画面
最常见的补偿是拉伸,将一个 16:9 甚至 2.39:1 的画面拉伸成 4 : 3 的画面。这比起剪裁或加黑边更加容易使图像铺满萤幕。但是,这会使图像会扭曲,拥有4 :3电视机的消费者看到扭曲的图像。而拥有16 :9或2.39 :1电视的人,看到的是正常的图像。不能依照电视的处理能力作应变,只能自己应变。
窗型黑边的效应也很常发生。如图,原影像是 16:9 的比例,嵌入 4:3 的画面时就要添加上下补偿黑边;然后如果用 16:9 的屏幕来播放这个 4:3 的画面,又要添加左右补偿黑边。上下左右都有黑边,最终效果就是一个窗型的画面。这种效应称作“windowboxing”或者是“postage stamp”。
在 PAL 和 NTSC 系统的规格中,传输的讯号中含有提示画面宽高比的讯息(见 ITU-R BT.1119-1,宽萤幕广播之提示讯号),支援它的电视将侦测这种讯息并且自动转换画面的宽高比。这样可以避免类似窗型黑边的问题。当影像讯号透过欧洲的 SCART 连接时,有一条电线就是用来传输这种讯号的。
对于创作人而言,他们认为比起科技或媒介上的限制,作品影像的宽高比更应该由内容或故事来决定。的确,在 20 世纪早期的电影巨人如 D. W. Griffith,会在电影播放中改变影像的宽高比。例如在 Intolerance 这部片中,一个角色从高墙上跌下的情节,就剪裁了一部分画面来强调墙的高度。在今日,摄影师经常注意将影像的主题维持在画面的中央,这是他们预期到作品可能遭到剪裁而使用的折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