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DITA应用分析目前¶
DITA在国内外IT技术类企业中应用较为广泛,具体应用领域包括技术文档编写、数字出版,企业信息化(知识管理、内容管理、文档管理)等。国际上已经存在一些成熟的应用和相应的解决方案,如PTC公司的Arbortext[6]、Adobe公司的FrameMaker[7]、JustSystems公司的XMetal[8]等。除了商业解决方案之外,也存在一些支持DITA的开源工具,如DITAOpen Toolkit是一款基于JAVA技术的开源引擎,为DITA文档解析与转换提供技术支持[9]。虽然DITA具有面向主题、模块化复用、灵活输出等诸多优点,但结构化写作的技术模式对传统内容创作而言,是一种写作范式上的巨大转变。人们已经习惯于在文字处理软件撰写文档,虽然商业解决方案都力图在用户体验界面上简化和方便用户的使用,但DITA本身仍然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因此没有被广泛接受。数字内容存储形式多种多样,从图书馆数字内容组织和管理的观点来看,使用DITA对庞大的数字资源进行描述和转化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因此界定DI-TA的应用范围非常重要。企业知识管理实践中从内容生产的源头处介入,应用DITA方案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内容管理途径。在数字图书馆知识库建设中,对于是否考虑采用DITA进行数字内容的结构化写作和发布,以下几点可供决策参考:a.内容交换的需要。XML是目前内容交换的一种优选格式。使用DITA制作的XML内容文件,可以方便地进行共享与交换,并为机器可读可理解的自动化处理机制打下基础。
b.内容结构与重用。考查内容的逻辑结构,像文学体裁之类的创造性写作,本身不具有严谨成型的结构模式,而且文学内容基本没有重用性的考虑,这就不适合采用DITA方法。DITA方法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主题的重用(Reuse),内容重用意味着主题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利用价值,因此DITA处理的内容应该是选择那些高价值的知识或情报内容。
c.大规模内容生产与管理。需要处理的内容数量较大时,可以考虑采用DITA的结构化处理机制。为内容预先设定结构模式,DITA使整个内容生产流程系统工程化和自动化,提高了内容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如果数字内容数量较少,则没有必要特意设计内容结构,否则采用DITA方法的投入会超过内容结构化处理所带来的好处,起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d.协同写作与内容风格。多位作者同时为一个文档项目编制内容,DITA的结构化预设、内容与表现分离的处理方式,使得作者们在同一套结构化文档规则下,集中精力进行内容的写作和维护,保证了内容风格的一致性。排版和表现方面则由样式模板的XSLT转换机制进行统一化管理,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内容写作上的协同质量。
e.服务要求复杂与个性化定制需求。对于复杂的用户需求,DITA流程可以实现内容“组装”到各类样式输出的快速响应,提供个性化定制的知识产品。
图书馆资源与服务指南(以下简称服务指南)是介绍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小册子,能够帮助用户了解和更好地利用图书馆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源和服务。图书馆的规模越大,采购的数据库资源越来越多,服务方式更加多元化的情况下,资源服务指南的编制会随之变得越来越复杂,维护成本也会不断增加。通常服务指南是一份篇幅冗长的PDF电子文稿或HTML网页。对于用户而言,他们一般仅仅想了解对自己有帮助的资源和服务类型,而不是费力翻阅整本服务指南后过滤出自己想知道的,无疑增加了用户的学习负担。对于频繁变动的资源和服务情况,及时进行修订和告知用户,这是当前服务指南编制模式所不能有效支持的。运用DITA方法对服务指南内容进行解构,进而建立起一个服务指南主题仓库。通过单源维护、多元化发布机制来改进服务指南的管理和利用效率。这种思路试图将传统平面线性化的文字写作进化到一个立体多维的知识系统工程,从撰写一本小册子进化到支撑图书馆服务的知识库建设的一部分,服务指南最终变为由知识库驱动的针对不同用户群体需求的动态输出。下面以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指南为例,讨论DITA应用的可行性。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截至目前已开通180余个文献数据库,建设了若干服务系统,其资源种类与服务方式较为丰富。服务指南的内容主要包括国家科学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简介、如何查找资料、如何利用服务、查询技巧、合理使用资源和术语介绍六个主要部分和三个附录,按照“提问-回答”方式组织整理。根据DITA的基本主题类型和服务指南的编写体例,大体可将内容划分为四个主题类型:a.概念主题:介绍图书馆资源与服务,方便用户使用图书馆服务之前了解相关背景,具体包括资源与服务体系简介、合理使用资源等;b.任务主题:如何利用图书馆完成某个特定信息查询任务的详细步骤与方法,具体包括查找资料、查找技巧等;c.参考主题:包括常用服务联系方式等;d.术语主题:包括术语介绍等。主题的编写遵守DITA主题类型结构和相关元素,保证了内容结构的一致性,方便管理与利用。任务主题“查找网络数据库”在< oXygen/> XML Author工具中的编写示例,左
侧是大纲设图,显示了文档结构及相关元素,右侧是所见即所得的内容编辑窗口。
利用DITA这四类主题的结构对服务指南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将每个主题集中存入主题仓库。之前面向用户的都是同一份完整的服务指南,运用DITA方法在输出完整的服务指南基础上,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输出各种“衍生品”。学科馆员通过DITA映射机制,按照学科服务的六个领域(资源环境、能源工程、信息光电、数理科学、化学化工和生命科学等)从主题仓库中调出相关主题,有针对性地制作符合特定学科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服务指南产品,主动推送给读者。服务指南的动态性和个性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科服务的质量和及时做出响应。由于所有的资源和服务内容都转化成DITA主题后存入DITA库,服务指南的局部修改和维护工作也变得相对轻松和容易。
关于DITA项目中人物角色的管理方面,这里定义三个人物角色:首席学科馆员,学科馆员和模板设计者。首席学科馆员负责服务指南的整体设计与规划;学科馆员根据自己负责的学科或科研院所对应的资源与服务内容按照四种预设主题结构类型进行撰写和负责相关的维护工作;模板设计者属于技术支撑人员,依据服务指南的输出形式要求,设计出样式模板,这里要求掌握XSL等相关技能。这样的处理使得学科馆员不必在内容撰写时考虑排版细节问题,这些都交由样式模板自动处理。
服务指南运用DITA方法进行改造的劣势也比较明显。一开始要求培训学科馆员使用XML编辑工具进行结构化内容创作,而且需要掌握DITA的一系列标记语法,整体使用门槛较高。选择一些商用的类似文字处理软件操作界面的所见即所得的DITA编辑工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使用门槛,但DITA理念的接受和理解过程是不可避免的。另外DITA在内容数量越多的情况下优势和效益体现得越明显,而对于中小型图书馆而言,自身订购的信息资源种类和提供的服务方式较少,服务指南的撰写与维护工具就相对简单一些,传统的文字编辑工具即可胜任。这类情况没有必要采用DITA方法,否则就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因此要根据图书馆资源数量和服务手段的具体情况,谨慎做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