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在释迦塔建成200多年之时,曾发生过6.5级大地震,余震连续7天,木塔附近的房屋全部倒塌,只有释迦塔岿然不动。上个世纪初军阀混战的时候,--木塔曾被200多发炮弹击中,除打断了两根柱子外,都无其他损伤。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
应县木塔内部构造示意图
木质建筑,为何应县木塔能如此坚如磐石?
得从释迦塔的结构与斗拱的相互作用中去寻找答案。辽代木构建筑结构体系进一步创新,--在结构中大量使用斜撑构件,保证了结构刚性,改变了传统的四边形体系。由柱头枋构成的闭合木框起着圈梁作用,木塔的结构体系有如一个刚性很强的八边形套筒,其中斗拱起着关键的稳定作用。
那什么是斗拱呢?斗拱是古代建筑结构的一个受力构件,它的作用其实就是悬挑。我们看很多在柱子的上面,有一些小木头,层层叠叠的托在梁或者屋顶的下面,那个就是斗拱。
斗拱的原理其实很像叠罗汉,区别就是倒过来了,受力方式也很好理解,通过连续的力的传导,--最终将力量转移到下面的柱子上面。
而由于叠加的原因,可以解决远距离悬挑的问题--斗拱是我们国家古人的伟大发明,也是中国古建筑最具代表性的构件。
一般来说,连接斗拱的还有昂、华栱、枋、散斗、耍头等一大堆的部件。
斗拱的组合方式取决于所在位置的结构稳定和出檐深度,--通过调整出跳数与形制变化就能很好的适应各种情况。
除此之外,木塔内外槽的平座斗拱与梁枋等组成的结构层,--使内外两圈结合为一个刚性整体。这样,一柔一刚便增强了木塔的抗震能力。
木塔暗层内外槽柱网结构
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释迦塔的八处斗拱:
01
一层外檐补间铺作
双杪双下昂七铺作,栌斗下用驼峰和蜀柱垫起一足材,--耍头层取消,下昂尾过柱中线后被截断。
分析:副阶次间与一层、二层的补间铺作都采用了蜀柱,--并采用驼峰来稳定蜀柱,使得同一层中补间与柱头铺作高度不同,--形成了美妙韵律。除此以外,其它各层亦有补间铺作将驼峰直接垫于栌斗之下,--其作用在于扩大栌斗底面,以避免普拍枋和阑额受集中荷载而被压坏。
02
二层平座柱头铺作
外跳出三跳,计心造,--第一跳上承重拱、素枋,第二跳上承令拱、素枋,第三跳上承铺版方向前伸出之出头木,--与素枋相交,柱中心缝施素枋四重,枋间用散斗垫托。
分析:二、三、四层平座柱头、补间铺作、转角铺作形制基本一致。--平座形制的不变化与檐下斗拱形制变化形成了鲜明对比。
03
二层外檐柱头铺作
双杪双下昂七铺作,第一、三跳偷心。--第二跳跳头上承重拱素枋,第四跳下昂头上施令拱,再施替木,橑檐枋。衬枋头伸出橑檐枋之外,--端部刻成异形拱。里跳第二跳华拱头上无横拱,只承乳栿。
分析:双杪双下昂是现存木结构中等级最高的斗拱形制,--继承了早期特征。
04
二层外檐补间铺作
仅自栌斗口出两缝60度斜华拱各两跳,下一跳偷心,--上一跳承令拱,两令拱连拱交隐,令拱上部承异形拱式衬枋出头。里转与外跳同,--仅无衬枋出头,里外耍头皆未出头。
分析:应县木塔补间铺作中多使用斜华拱,--斜拱与立面之夹角分为60度与45度两种,而二层补间铺作是为数不多的呈60度角的例子,--主要是因为二斜拱间未使用正身华拱,这是由两柱头铺作之间的空间不足决定的。
05
二层外檐转角铺作
外跳出角华拱两跳,角昂三跳,里转角华拱两跳。--列拱沿八角形柱中线缝过角向外挑出华拱两跳,第一跳华拱与泥道拱出跳相列,第二跳与柱头枋出跳相列。--同时在第二跳跳头上正出下昂两跳,昂尾压于草乳栿下。--与正出下昂相交的瓜子拱,延伸过角与小拱头分首相列。--小拱头承异形拱,第四跳角昂上承相列之两令拱。
分析:转角铺作结构比较复杂,而能够知晓列拱沿八角形柱中线缝过角向外挑出华拱是理解这一结构的关键。--以上各层的转角铺作随着出檐缩减而在结构上有所简化。
06
三层外檐补间铺作
三跳六铺作,塔身四正面里外第一跳皆承异形拱,--外跳第二跳承瓜子拱,第三跳承令拱,与批竹耍头相交。--于正心第二跳出45度斜华拱,两缝各两跳,上承素枋。--四斜面与正面稍异,但大略相同。
分析:应县木塔塔身为八边形,--只有第三层的四正面与四斜面补间铺作形制不完全相同,在同一层中寻求变化。
07
五层平座柱头铺作
外跳出华拱两跳,第一跳跳头承令拱、素枋,第二跳承铺版方向外伸出之出头木,出头木长加一跳,与素枋相交,里跳为各华拱后尾,第二跳华拱足材,后尾伸至内槽。
分析:五层平座斗拱出跳为两跳五铺作,--相对于二、三、四层减小一跳。但平座出跳总宽度并未减小,--把最上一层木枋挑出长度增加了一倍,与素枋共同承托平座,--承重略显薄弱。
08
五层外檐转角铺作
外跳出替木及角华拱两跳,--沿八边形中线缝过角出华拱长两跳,下垫替木,泥道慢拱过角与华拱出跳相列,--华拱跳头上令拱与批竹耍头分首相列。
分析:到达最顶层即第五层,斗拱的形制相对于塔身第一层转角铺作简化明显。
中国古代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自己的个性,--有其必然性。木制的梁架、门窗、柱子经不起长时间的风吹雨淋。--但恰恰是这种充满柔性的木结构,造就了中国古建筑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形式。
(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1288期●
听说美丽/帅气的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