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MRP?MRP逻辑是怎样的?为何你公司的MRP始终用不起来?

什么是MRP?MRP逻辑是怎样的?为何你公司的MRP始终用不起来?

MRP概述在制造行业,有个专业术语叫做MRP(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物料需求计划),MRP的出现,帮助企业管理者解决物料销售、生产、采购脱节的问题,达到物料“既不出现短缺,又不造成库存积压”的管理目标。

MRP是生产管理的核心,保证制造业核心业务信息的集成,让生产物料得以有序的流动,以形成供需平衡。

MRP&MRPⅡMRPⅡ(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是在MRP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旨在解决财务与业务之间的脱节问题。它实现了物料流动与资金流动的同步,使生产状态能够通过资金状况直观反映,从而辅助管理层进行决策。

因此,MRPⅡ在MRP的功能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物流与资金流的整合能力。

MRP逻辑与流程MRP可以帮助企业摆脱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其处理逻辑如下:

主要帮助管理者 理清以下问题: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生产需要用到什么原材料?目前已有哪些物料?还缺什么物料?因此,在进行MRP计算前,系统中必须对应输入以下数据:

主生产计划:指出在某一计划时间段内应生产出各种产品和备件。物料清单(BOM):是产品结构的技术性描述文件,它表明了产品组件、子件、零件直到原材料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及每个组装件所需要的各下属部件的数量,物料清单是一种树形结构。(BOM是MRP的基础,如果BOM表有误,则所有物料需求都会不正确。)这里展示一个某产品BOM结构示意图:库存数据:反映每个物料类目现有库存量和计划接受量。采用MRP最终目的还是要将物料需求与仓库的库存相结合。

MRP与生产管理优化有了MRP,输入必要的信息后,信息间的传递和处理都非常便捷迅速,流程创新和优化也很方便,不管是管理者还是执行者,手工处理物料信息的时间都被大大缩短,采购和生产计划也可以通过BOM和MRP快速计算,组织机构趋向“扁平化”,生产速度和工作效率随之提升。

这就是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生产管理模式必然改变的原因,这对提高企业生产的灵活性、应变能力、竞争力也是绝对必要的。

如果一个制造企业,至今还没有BOM(物料清单)和MRP(物料需求计划)的概念,就意味着信息化管理进程至少落后了几十年。

MRP作为ERP系统中的重要模块,若企业有计划引入MRP或ERP系统,可以考虑采用织信(我们团队用了好几年的开发工具)。织信作为国内领先的企业级AI低代码开发平台,凭借强大的aPaaS能力,有效解决制造企业的业务管理难题。通过平台现有的业务组件,可快速配置出:销售、采购、库存、生产、质量、供应商、设备、项目及财务等企业所需业务管理模块,轻松覆盖制造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无论业务人员、IT还是管理人员,均可快速上手使用。

为什么你公司的MRP始终用不起来?MRP为何很难跑起来?有些公司在还没有搞清楚状况时,就习惯性地将问题归咎于系统:说ERP的功能不行。

这话对那些以进销存为主的小ERP来说或许有道理;但对于SAP、Oracle这种功能齐全的大型ERP来说显然不适用。我们这里想说的是,MRP跑不起来,表面上是个系统功能问题,背后有深刻的数据、流程和管理问题。以下我们将详细探讨。

问题一:BOM不准

BOM是MRP运行的基础:需求录入了ERP系统了,系统打开BOM,一层层判断有没有库存;没有的话驱动供应链来生产、采购。所以说,MRP能否运行,直接取决于BOM的准确与否。

在企业里,BOM早已不只是个物料清单的概念,而是一个跨领域、跨专业的管理体系,是制造业信息化系统中核心的基础数据。它持续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涉及了几乎所有的职能部门,贯穿销售、研发、工艺、计划、制造、采购、仓储、物流、财务、售后等整个供应链,是将这些环节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对于BOM来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在纷繁复杂的变化中, BOM的准确度很难维持。

常见的BOM数据错误有:

零件属性错误,如图号、版本、单位等标识信息有误;零件数量错误,如BOM中某一级或下级零部件数量不准确;配置不一致,如市场配置表、工程配置与生产配置三者不符;采购状态错误,如因货源问题导致的BOM数据偏差;工位信息错误,如系统工位与实际组装位置不匹配;等等...这只是众多BOM错误中的几种,详细信息可以参考网上的《如何提升BOM的准确率》一文,那里有个冗长的清单,让人不由得感慨“凡是有可能发生的问题,都会发生”在BOM上。

更糟糕的问题呢,就是根本没有BOM,或者BOM在一堆一堆的Excel表格中。这在信息化程度低的企业很常见,因为这就是他们传统的操作方式。或者说,有了信息系统,BOM也放进去了,BOM不准确的问题也发现了,但很难在ERP系统里修改,比如BOM的变更要遵循变更流程,公司越大,这些流程就越复杂、越慢,客观上导致员工在系统外操作,结果是BOM的“账实不符”。

要解决BOM的准确度问题,就离不开研发人员。在任何公司,研发都是最忙的一帮人,虽然是BOM的主要责任人,但以开发新产品为主,能有多少时间来维护BOM呢?况且,那么多的产品,那么多的BOM,投入资源把一些作准了,另一些没有,那还是不行啊。这就陷入没有能力全部解决,但部分解决又没法解决问题的窘境。

于是,日积月累,BOM就越来越不可信,最后就变成谁也没法对付的大问题。BOM不可靠,就如同地基不坚实,作为建在上面的房子,MRP自然是没法运作了。

问题二:主数据不准

MRP逻辑的运作离不开主数据,比如提前期、最小起订量、默认供应商等。在管理粗放的企业,主数据一般都很不完整。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没有专职的计划:本土企业中,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处在计划职能的萌芽状态,主要依靠执行部门之间的灵活配合;计划和执行不分离,规范主数据的内在需求就不强烈。比如生产主管做生产计划,他熟悉产线的每一道工序,每道工序需要多少人力,以及相应的工艺参数,都在他的脑子里。你说他会给自己找麻烦,花费大量精力,把这些主数据固化在系统里,并定期维护吗?

主数据很不完整、不准确,很多企业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跨越式进入信息化时代,希望通过ERP实施,倒逼流程和管理,同时解决数据的问题,但往往事倍功半。

常见的场景是,顾问在实施ERP系统,把所有的产品都导入系统后,就要用户部门提供相应的生产工艺参数、提前期、工艺路线、产能数据,以及单位成本等。企业突然发现,因为历来都是人工排产,执行者兼职计划,这些主数据很多还没有正式计算过。于是就恶补,那么多的数据,在很短时间里整出来,准确度肯定不高,导致MRP生成的计划无法执行。

这是真正考验倒逼的时刻了,但只有极个别的企业会持续和主数据搏斗,一个一个地纠正,那是条人迹罕至的路,需要常年累月的坚持;大部分企业呢,则拣了条阻力小的路,让系统和顾问背黑锅了事——ERP系统不会争辩,实施顾问拿钱走人,主数据的差距就一直没法关闭。

这说的是生产主数据。因为牵扯众多的内部职能,很难搞定,很多企业就继续沿用老做法,在Excel上做生产计划。采购主数据主要跟供应商相关,相对比较容易对付,那至少还可让MRP来跑采购计划吧。是的,有些企业自己内部搞不定,但还是搞定了供应商,所以手工做好生产计划后,导入到ERP里,好歹把采购计划通过MRP跑起来了。但对相当多的企业来说,供应商相关的主数据也搞不定,因为供应商在不停地换;物料的提前期、采购批量和包装规格等参数也一直在变;主数据的管理职责不明,这些主数据的更新也很不及时。

就算有一天,供应商终于固定下来了,但主数据还是困难重重。就拿采购提前期来说,你不能简单地通过历史订单来确定,因为有些订单是早早发出,但要求供应商迟迟发货;或者是一揽子订单,同一日期发出,但多批次收货,这都导致实际的订单发送日期、交付日期不准确,基于两者计算的采购提前期自然不可靠。那就只好要求供应商提供,结果供应商发来一个很长的提前期,并告知,实际上不会这么长,但合同上必须这么说。

背后的原因呢,“小采购”们一直关注的是价格、质量、退货等所谓的“关键”采购指标,对提前期、按时交付等服务指标就从来没有认真约定过;现在生意做了多时后,要供应商确认提前期,供应商就非常警惕,就报个大数字来保护自己。采购呢,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供应商的绩效就是采购的绩效。

不管是生产还是采购,主数据不准的原因多样,但结果都一样:主数据不准确,MRP的结果就不可靠;结果没人信,MRP就自然没法跑了。

问题三:库存账实不符

跑MRP的时候,系统需要扣减在库和在途库存来计算净需求。库存账实不符,直接决定MRP没法运行。

入库的时候扫描的是产品A,搬进来的却是产品B;盘点时清点的是产品A,扫描的却是产品B的条码;发货的时候本来该发A,结果发的是B,这些都造成账实不符。产线返还多余的料,工程师退还没用掉的产品,东西入库了,账没记,账实也会不符。包装本来是12瓶一箱,账也是这么计的,用的时候却拆开按瓶发货,如果瓶与箱的单位都用,记账的时候把一箱记成一瓶,或者相反,都会导致账实不符。

有个美国人写了一本书,快350页,讲的就一件事:库存的准确度。读那本书,你会发现造成库存账实不符的因素实在太多了——凡是可能发生的都会发生,但归根到底却离不开精细化操作,是企业整体运营水平的重要体现。我在评判一个企业的运营水平的时候,一般会问两个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库存是否账实相符(另一个是系统能否跑MRP):账实相符,并不一定代表运营水平高;但运营水平低的话,账实一定不相符。

正因为诱因众多,要解决账实不符非常不容易。每每有人问我,账实不符该怎么办,我都觉得很绝望:他们问我,是希望我能有点石成金的点子;但遗憾的是,在我看来,账实相符没有捷径可走,除非我们把每一件该做的事都做到位。这需要组织、流程和信息系统来支持,但更需要的是决心和纪律。

在我的老东家有位运营经理,他的一部分工作就是确保库存的准确性,扮演的是“黑面包公”的角色:这老兄是个好人,很好的人,但如果谁领了料而没有做账,那就吃不了兜着走。人们往往以太急为借口,没时间做账。不过想想看,你在迫切需要产品的时候,都不愿意花两分钟记账,那等你的需求满足后,还会有多少动力来补记?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跑得起MRP的企业都差不多,跑不起MRP的原因各种各样,这里提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每一个原因,一旦罐子揭开了,里面注定满是蛆虫。运营越是粗放的企业,操作越是“灵活”,也越不遵守基本规则,各种例外就越多,远非结构化的MRP能对付得了。这不,前几年有一例千万投资的ERP系统就败下阵来了,最终成了摆设。

最后总结:综上所述,MRP能否“跑起来”,表面上看是一个信息系统项目,本质上是一场深刻的管理变革。它考验的是:

企业是否愿意投入资源,将最基础的数据(BOM、主数据、库存)做准、管好?企业是否敢于建立专业的计划职能,并赋予其权威,让系统指令得以贯彻执行?企业是否具备严格的流程纪律,能保障业务在系统中闭环运行?那些成功运行MRP的企业,无一不是在以上几点做到了极致。它们将MRP的实施过程,视作一次梳理流程、夯实管理、提升整体运营水平的修行。

因此,当您的MRP再次“跑不起来”时,请不要再习惯性地让系统背锅。不妨将目光从电脑屏幕移开,深入车间、仓库和办公室,去审视那些最基本的数据、最基础的流程和最核心的职责。答案,往往就藏在这些最朴实无华的管理细节之中。

相关文章

iPhone SE3深度评测,备用机的最佳选择,为用户打造的性价比之选
“铸币”与“机制币”的详细描述
beta365官网app下载

“铸币”与“机制币”的详细描述

📅 11-07 👁️ 9508
广州到西安高铁查询
beta365官网app下载

广州到西安高铁查询

📅 10-30 👁️ 8295